隐藏搜索框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文化 >> 唐山陶瓷历史
之三:“西窑”、“东窑”地名考
发布时间:2020年02月27日  点击数:
          唐山市东北部有“西窑”、“东窑”两个地方。作为唐山陶瓷的地标性名称,为什么称为“西窑”、“东窑”, 试予考证。

此二地名的全称为“ 西缸窑”、“东缸窑”。多种资料表明,其形成与明朝初年山西、山东移民唐山,带来制缸技术,使唐山具有了六百多年的制缸历史有关。

唐山制缸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初年。1896年续修的《滦州志》记载:“明初工匠有今无矣,因民风淳朴不尚奇巧,其居肆攻金攻木而已,唯唐山多缸窑能制陶器、缸、瓮、盆、盔之属,供当地人们使用。”

 

唐山制缸的技术,不是本地人自有的,而是由山西,山东的移民带来的。从山西移迁唐山的田氏家族,珍存有自己的《田氏家谱》。《田氏家谱》中记载:“肇自山西汾州府内,寄居在介休司东村中。传家既久,永世无穷,明德方新,克昌厥后,念宗盟之有托,岂忍舍旧而图新,奈时世之所迫,偏宜去彼而就此爰及永乐二年转徙永平迁居滦郡社选曹口,宅卜缸窑。此故创业之始基及启后之宏图也。”

与田家一起移迁唐山的还有山西范家。当时,田家的始祖是田时宽,范家的始祖是范时真。

山东的移民也是明朝初年来唐的。山东移民秦氏家族的传人秦志新的文章《唐山秦氏陶瓷世家》是这样记载的, “明成祖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秦氏祖先秦保、秦强弟兄二人,由山东枣林庄移民到滦州,在今唐山市东缸窑落户,后该庄即名为秦庄。”

如从上述资料看,山西田家、范家和山东秦家移迁唐山的时间都是明朝永乐初年。

但究竟来唐后孰先孰后为唐山传入了制缸技术,兴起了制陶业,唐山业内人士还有一些说法、一些争议。经考证,有如下资料显示了这个问题的历史情况:赵鸿声老先生是原河北省陶瓷工业情报站站长、《河北陶瓷》刊物主编。他在多年前写的《瓷都溯源》一文中写到:“民间相传,唐山自明永乐二年(1404年)始有缸、盆粗瓷生产,最早是来自山西介休的田、范二家迁民将制缸技术传入。以后陆续有山东枣林庄的迁民也带来制缸技术,这一史实在《田氏家谱》中有记载。”

从山西来的田氏家族的二门第十三代传人田景儒老先生今仍健在,已八十多岁,他积极弘扬唐山陶瓷文化,热衷于唐山陶瓷历史的研究,他细读和续写了《田氏家谱》,研究了山西、山东两地移民来唐开始制缸的时间,又亲自到山西汾州府介休师屯村和石屯村、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移民集散地、锦州南票二佛庙子等地走访调研,他归结的史实是:一、《田氏家谱》明确记载了山西田家是明朝永乐二年迁至唐山。当他到了山西洪洞县移民集散地“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后,又问询了“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负责人张中平,田家是永乐二年中什么时间移迁唐山的,张中平讲,田氏家祖是在永乐二年开春时节就移民走了。而山东秦家何时迁唐未看到有家谱可查,也更没有永乐二年中迁唐的具体时节时间。二、到唐后何时开始的制缸生产。

山西田家田时宽、范家范时真共同来唐后,先到了曹家口,看到那里不具备生产粗瓷的条件,随即又来到唐山北部的莞豆山(后称弯道山),看到附近有煤,有矸石,还有水源,随即决定就落户于此,施展技术,组织人工,开始了拉坯做缸。

《唐山陶瓷志》载:“原陶业老人范星辉亦称:老祖范时真与田家于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由山西省汾州府介休县司东村迁至西缸窑,发现莞豆山(亦称弯道山)西南面蕴藏煤、矸甚富,破土即是,遂就地取材,创制缸盆;且自始祖起世世业陶,辈辈师承,固有所记忆。”据此,可以说山西田、范家自永乐二年始即开启了在唐山制陶缸的历史。

而山东的移民到唐山制缸的情况是,据《唐山陶瓷志》载,“及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缸窑亦有缸盆问世。据《滦县志》记载:‘德盛窑业老厂,在唐山北东缸窑,始名陶成局,创始于明嘉靖年间。初立仅能造大缸、盆等。’据秦氏代传:其祖先秦宽,明永乐年间从山东枣林庄迁到缸窑。始以种田为生,家业日有起色。到明嘉靖年间已成为当地富户,有土地二三十顷之多。当同乡常家迁到缸窑后,始办厂烧制缸盆。常家后人也讲:其祖先在原籍以制缸为业,明嘉靖年间从山东枣林庄迁至东缸窑,自己无力建窑烧缸,秦家出资建窑后,由先祖给其耍手艺。”从明朝“嘉靖”上溯到明朝“永乐”初年,差了100年之多。

“西缸窑”、“东缸窑”两个地名究竟何时出现的,也是个需要弄明白的问题。此前有些史料文字的记述失于简单化了,如“时宽祖迁于西缸窑”、“秦氏祖先在唐山东缸窑落户”,给人的感觉是西缸窑、东缸窑两个地名在两地移民来此前就有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任何一个事物的形成都需要先有与此相关的因素出现,如形成这两个地名,则先要有地域方位的“西”、“东”,要有缸、窑等因素;同时,还要有一个发展形成的时间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形成,这不可能是随心所欲,一蹴而就的。对此《唐山陶瓷公司志》作了很客观的记述:“明永乐以后,东西缸窑两地居民逐渐增多,散居于若干小庄,如西窑的窑上庄,东窑的秦庄等等。自秦家在东窑建窑办厂后,原自然庄名渐被缸窑特征所代替,人们按其村落位置,称东边的为东缸窑,西边的为西缸窑,两窑之间相隔三里,形成了两个行政村,此即东西缸窑名称之由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人们称呼这两个地方一直是“西缸窑”、“东缸窑”,而后,叫法就逐渐简约,有的叫成“西窑”、“东窑”了。唐山市3路、15路公交车的站点就有“西窑”、“东窑”两站,曾经成为过留存唐山陶瓷地域历史的可贵印记。但后来又有变化,2001年以后,“西窑”的站点改了名字,改为“工业技术学院”,现今就只有一处“东窑”的站名还宣示着陶瓷历史留给今天的最后印记。    

西缸窑田家、东缸窑秦家的后人坚持传承陶瓷事业,为唐山陶瓷的振兴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西缸窑田氏家族四门14代传人田秀萍,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工作,曾任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以陶瓷为介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带领团队将开设的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相继建成国家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单位、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建设项目;“陶瓷产品装饰与设计”课程建成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培养了诸多技术技能人才,助推了国家、省、市陶瓷艺术大师群体成长,为唐山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及自主创业带动就业提供了人才支撑。东缸窑秦氏家族传人秦志新八十年代任唐山陶瓷工业公司副经理,后任唐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市政协副主席,他又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候补委员,为唐山陶瓷的发展和推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

 (杨大成,2019年)